坦白說,我沒有書寫中文的權利,暫時。二零一零年三月廿十四日下午四點之前,我必須交一分人類學影片的評論報告;然而截至目前為止,六十分鐘的影片我只看懂了三分之一且仍未動筆。更令人不安的是,上星期在課堂上看著影片時,我時常被全班集體的笑聲驚嚇住:為什麼我聽不出這段英文的幽默?這種恐懼侵襲全身時,你會想要聚精會神的聽懂每一個片段,但是,當你正沾沾自喜自己能掌握到一段聽來頗快的英文對話時,一陣又沒跟上的笑聲,會讓人重新抱頭以對,且懷疑自己究竟理解到甚麼去了。僅剩的三分之一,就這樣在一場自我質疑的解析過程中,一點一滴的崩落。這,不僅僅是我在這一六十分鐘影片的想法,也是我過去近三周的寫照。
這十七天是怎麼過的?
每天起床後,在還沒看任何一篇參考書目前,便已有了一種想要逃避的心態,因為前晚背的單字,這一覺下來,又忘了。即便如此,也只能硬著頭皮去啃那很難消化的文章。文章暫時只有兩種型態;知道每個單字是甚麼意思但仍看不太懂的外國語言,以及花很多時間看過兩遍以上才勉強了解內容的文章知識。於是上課前,明知自己花了很多時間預習,卻仍無法給自己一點信心踏進教室。
上課時,坐在前排左三,很吃力的聽著老師講述,且不敢讓錄音筆有理由沒有電,乃至於疏漏任何一段回家仍要重聽一遍的內容。中間休息時,同學禮貌性的跟你攀談,卻發現你的表達能力有限,於是在難為情中用表情暗示:我聽不太懂你在說甚麼,並且順勢找別人說話。一堂大學課程中,少者五十人,多者三五百人,霜霜曾告訴我,在倫敦政經學院,她上過九百人的課,這種課程模式,讓人在無法與其他人流暢交談之前,只能默默的做在一個角落,看著大家熱絡。
課程結束後,tutor試著將學生分組並要求相互討論,你心裡即便有很多的想法,但那都是還沒轉碼前的中文,腦中的英文非常不配合的在一旁和自己玩著躲貓貓的遊戲:你抓不到我~你抓不到我。於是你緊張的試著組織可能提及的課題,但即便有所意識並已開始準備,當tutor點名發表意見,破敗的英文仍舊赤裸裸的與大家露面,she 與he仍弄錯、無數的停頓、好不容易講完卻發現自己好像沒講到重點。難堪,還有甚麼比難堪更能貼切形容當時臉紅成一片,仍要趕緊做筆記的狀態。
回到家,落寞的在廚房做飯,想煮點好吃的讓自己忘掉今天的不順遂,但回過頭檢視自己手中所剩的食物時,才發覺整天都在念書的結果便是,手中只有菜刀,沒有菜。胡亂吃了餅乾與乾巴巴的吐司,配水,那是種讓人能飽卻無法愉悅的「 東西」。之後,試著坐在床邊,想一頭睡去,毫無勇氣與意願翻開幾天之後必須重新經歷上述一切的源頭:知識,透過德希達(Jacques Derrida)所說那一原本要試圖協助人類解釋與溝通,到頭來自身卻成為誤解主因的「語言」所撰寫出的知識。一九七零年代之後所開啟的解構主義見解,在二零一零年仍舊可證、適用。
早晨起來,瑟縮在棉被中感覺到寒意,你開始發覺紐西蘭已準備走向秋天,原本和煦溫暖的天氣,終究有其無法避免的冷峻,必須令人重新調整,就和念書一樣。
這十七天是怎麼過的?
每天起床後,在還沒看任何一篇參考書目前,便已有了一種想要逃避的心態,因為前晚背的單字,這一覺下來,又忘了。即便如此,也只能硬著頭皮去啃那很難消化的文章。文章暫時只有兩種型態;知道每個單字是甚麼意思但仍看不太懂的外國語言,以及花很多時間看過兩遍以上才勉強了解內容的文章知識。於是上課前,明知自己花了很多時間預習,卻仍無法給自己一點信心踏進教室。
上課時,坐在前排左三,很吃力的聽著老師講述,且不敢讓錄音筆有理由沒有電,乃至於疏漏任何一段回家仍要重聽一遍的內容。中間休息時,同學禮貌性的跟你攀談,卻發現你的表達能力有限,於是在難為情中用表情暗示:我聽不太懂你在說甚麼,並且順勢找別人說話。一堂大學課程中,少者五十人,多者三五百人,霜霜曾告訴我,在倫敦政經學院,她上過九百人的課,這種課程模式,讓人在無法與其他人流暢交談之前,只能默默的做在一個角落,看著大家熱絡。
課程結束後,tutor試著將學生分組並要求相互討論,你心裡即便有很多的想法,但那都是還沒轉碼前的中文,腦中的英文非常不配合的在一旁和自己玩著躲貓貓的遊戲:你抓不到我~你抓不到我。於是你緊張的試著組織可能提及的課題,但即便有所意識並已開始準備,當tutor點名發表意見,破敗的英文仍舊赤裸裸的與大家露面,she 與he仍弄錯、無數的停頓、好不容易講完卻發現自己好像沒講到重點。難堪,還有甚麼比難堪更能貼切形容當時臉紅成一片,仍要趕緊做筆記的狀態。
回到家,落寞的在廚房做飯,想煮點好吃的讓自己忘掉今天的不順遂,但回過頭檢視自己手中所剩的食物時,才發覺整天都在念書的結果便是,手中只有菜刀,沒有菜。胡亂吃了餅乾與乾巴巴的吐司,配水,那是種讓人能飽卻無法愉悅的「 東西」。之後,試著坐在床邊,想一頭睡去,毫無勇氣與意願翻開幾天之後必須重新經歷上述一切的源頭:知識,透過德希達(Jacques Derrida)所說那一原本要試圖協助人類解釋與溝通,到頭來自身卻成為誤解主因的「語言」所撰寫出的知識。一九七零年代之後所開啟的解構主義見解,在二零一零年仍舊可證、適用。
早晨起來,瑟縮在棉被中感覺到寒意,你開始發覺紐西蘭已準備走向秋天,原本和煦溫暖的天氣,終究有其無法避免的冷峻,必須令人重新調整,就和念書一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